中国国际紫荆心理研究院>

张海音:工作负荷+心理焦虑,一线抗疫医护也要学会“示弱”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时间:2023-07-21 16:41:10作者:

专访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张海音:工作负荷+心理焦虑,一线抗疫医护也要学会“示弱”



  图片由乔伊心理学堂提供,与本文无关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4-28 22:58

  疫情期间,一个段子广为流传:“您如果和花草树木聊天这很正常,无需致电咨询,只有在那些花草树木开始回答您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寻求协助。”调侃诙谐之余,段子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更值得关注和重视。


  事实上,疫情在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同时,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世卫组织发布报告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增加了25%以上。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一方面使得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蔓延,另一方面还对精神卫生服务造成严重干扰。在难以获得专业医师面对面护理的情况下,如何自我疏导以缓解负面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前,在家庭主动健康管理品牌复星健康推出的“疫情期间居家心理压力如何应对”专场科普直播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张海音曾表示:“疫情期间面对心理压力,我们首先寻求自我心理调节,当遇到无法调节的困难时,要有效运用周围的心理支持资源,寻求专业的帮助。”


  针对疫情期间应当如何保障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4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视频连线专访了张海音。


居家隔离期间应对负面情绪有何妙招?

  张海音表示,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诸如封控之类的突发事件属于外在应激,它们所引起的一些心理上的波动或者压力都是正常的。大家可以从负面情绪、认知极端、身体不适、人际行为等方面进行识别,关注自身的心理变化。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情绪,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


  实际上,这些由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都会随着生活回归正常而缓解。因此,学会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


  尽管缓解心理压力的措施因人而异,但保持一个基本的、稳定的生活节奏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比如尽可能维持原有生活作息,保持正常的生活轨迹。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等方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


  张海音将心理调节方式按是否具有建设性分成两种,建设性的方式即是指没有明显不良副反应的,诸如体育运动、瑜伽、听音乐、阅读等活动,但这类建设性的方式普遍起效较慢、需要一定时间的坚持;而非建设性的方式则是指一些能够快速释放压力与郁积情绪的活动,如“化悲痛为食欲”等等。


  在张海音看来,用建设性的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自然最值得鼓励,但也需要辩证看待“图一时爽快”的非建设性方式。“适当的情绪宣泄实际上对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


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如何保障心理健康?

  对于一部分长期奔波在一线的抗疫医护人员,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外,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部分人群应该如何让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对此,张海音的观点是,抗疫医护人员在长期承受高负荷工作状态的同时,另一方面还要面临高传染风险所导致的心理焦虑,这部分群体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理解。


  特别是,医护人员在抗疫过程中还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强大的、英勇的、充满正能量的英雄形象,但在高光形象背后,医护人员同样也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他们也在遭受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身体的极度疲劳,也会经受情绪的剧烈波动,甚至诱发一些过激的行为等。


  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又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尊敬与认可,这些都是他们心潮澎湃的时刻。但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同样要承受许多负面感。“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哪怕你是助人者、防疫人员,也要能够‘示弱’、识别出自己的情绪波动。”张海音表示。


  即便抗疫任务繁重、现实条件艰巨,医护人员还是要科学安排好每天的工作时间,并获得充分的休息。此外,医护人员往往都是团队作战,作为感同身受的“抗疫战友”,互相之间的共鸣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同伴之间一定要注意鼓励、肯定对方,千万不要陷入到相互指责、抱怨的情绪中。


  除了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外,在此次上海疫情当中,公众也充分感受到了社区基层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再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居委会、志愿者的落实。然而在疫情防控中,囿于复杂的基层环境及严峻的现实条件,基层工作者也常常会面临一些群众的误解、不满乃至于指责、谩骂。张海音认为,面对这些负面评价,基层工作者可能会觉得委屈、自责、自我否定,“但需要明确的是,很多时候居民指责这部分基层工作者,并不是因为他们失职,现实条件的局限、物资的匮乏都可能是居民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


  对此,张海音提出的建议是,基层工作者要尽量避免争论,但在倾听居民意见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他们需要全盘接受。一方面,基层工作者、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等特殊群体理应得到大众的关爱与理解;另一方面,基层工作者也应该多了解一些有效和人沟通的技巧。


精神卫生领域需要更多关注

  据世卫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科学简报,原本已有精神障碍的人似乎并不特别容易感染新冠。然而,当这些人确实受到感染时,与没有精神障碍的人相比,他们更有可能住院,遭受重症和死亡。患有更严重精神障碍的人,如精神病患者,以及患有精神障碍的年轻人,尤其面临风险。


  针对这一现象,张海音认为,上海全域静态管理之后,的确给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带来很大不便,但目前这一群体也逐步得到了社会层面的重视。“因为(基础精神疾病患者)是易感的、脆弱的人群,如果社会大环境中经常有人呼吁、关注,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就会对这部分人群形成较大的支持。”


  张海音鼓励这部分有基础精神疾病患者首先去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互联网诊疗服务,此外,也可以寻求一些心理咨询平台的帮助,如复星健康此前就曾通过线上平台,向用户提供包括药品求助平台、健康咨询问诊、名医直播科普等在内的专项服务,满足家庭用户一站式居家主动健康管理需求。


  据记者了解,对于涉及到药物治疗的、严重的急症患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急诊仍保持开放,但服务量也因疫情防控而受到较大限制;另外,中心已派医疗队在老年医学中心方舱医院开辟精神科病区,由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统一协调收治社区的急症发作精神疾病患者,上级部门也在积极寻求更多资源和解决方案,希望尽快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就医需求。


  张海音还表示,疫情会对患者本身就有的心理疾病和负面情绪产生放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患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度过这一艰难的阶段,回过头看看此前的一些负面情绪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些患者原本认为自己的内心很脆弱,但没想到这次疫情也熬过来了,或许对其克服原先的心理疾病反而有促进作用。”


  此外,应该如何做好针对已经确诊、隔离在方舱人群的心理疏导?据张海音介绍,实际上确诊患者在进入方舱医院后,其心态发展会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刚开始可能是怀疑、不接受、自认倒霉,随后则会产生越来越具体的担忧:如果不转阴怎么办?万一变成重症怎么办?


  不确定感是产生以上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对方舱里的感染者,要及时传递准确的、明确的信息,如下一步的预期比较清楚的话,焦虑情绪也会改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下来的行动都能够按照具体、客观的规则去做安排,心里就会比较有底。”


  此外,张海音还建议,在方舱隔离的患者可以把情绪和感受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还可以发到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在对自我排遣的同时,这样分享经历的行为本身也具有利他性,患者之间的互助、社区层面的互助,对个人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进而让整个社会层面的情绪变好。

 


为保证今日华夏网互动言论平台之合法,请勿使用本平台发布如下类型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宜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XXX (非今日华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赞同其观点,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本网邮箱: rmzg.ok@163. com

推荐人物